《一即全、全即一》成員分享
熙鏞:
1. 解放/原始身體
意義,構成日常。伸手,拿起水杯; 蹲下,拾起玻璃。
為了滿足日常的需求,身體作為工具,成為心智介入現實世界的橋樑,這樣的身體是能夠被解讀的、注滿「意義」的,因為行動本身正是由「意義」發動。姑且將這種狹意的「意義」定義:能被思考直接了解,能用文字構成,能用邏輯歸納。
那麼,「解放」就意味著身體從「意義」中掙脫。
身體不只是一副工具,它就是目的、終點本身。捕捉降臨到身體的意象與刺激、感受、或是回應及具現。身體是一張捕夢網。
也許,原始身體所要追溯的並不是人類世代初始的狩獵時期,而是每個生命的初始
--嬰兒的身體:發現、挪玩、探索、感受、為著未知的可能性,完全展開。
2. 同伴/觀察
同伴不是朋友。
在同道上行走,為著共同達到一個共通的目標,努力。
互相支持的方法,不一定充滿正能量,但愛和尊重是為必須。因為,人大概沒有在缺乏信任的環境下展開藝術探索的能力,除非把自我防衛機制廢掉。
因此,不擇手段的互相刺激十分重要。
選擇什麼手段溝通,本身就是藝術的基調,而觀察對方是唯一的判斷來源。觀察,根據客觀的觀察,作出你的主觀判斷,然後客觀地觀察自己這個主觀判斷。人所能做到的,大概只有這麼多--盡力去理解他人。
3. 分析/重構
就是演繹、或是曲解、或是比喻。
建立自己的看法,書寫自己的聖經。
將其他生物肢解、撕咬、消化、吸收,再重構成我們的血肉。有機體的運作本身就是煉金術的基本原理。
所有他人的意見都可以作為參考吃掉,那是主觀的食物,很易咀嚼。
但一切偉大的思想,當中吞吐的,從來不聚焦意見的衝突,誰對誰錯,爭一日之長短。而是客觀的規律,不變的法則,咀嚼那不能咀嚼變形的。咀嚼不變的形態,會使你口腔變形,牙齒遷就,吐出後,那一抹獨有微笑,是你所能唯一留下。
Tiffany:
大概在2021年1月開始接觸由庭軒帶領的RE-searching Routine,至到5月《一即全/全即一》演出之間,在不同場地做過,有在沙地對着一望無際的海,有在有彈性的木地板上,也有在硬框框的石屎地上。我在訓練中主要在分析和重構身體在做的動作,偶爾會產生意象,而意象夠清晰,夠有趣的話身體才會得到解放,但距離「原始」還有一大段路。
但在大海旁邊的沙灘圍着營火做的那次訓練很深刻,很快達到了解放的狀態。那次我們一連四天在沒有手機訊號的郊外訓練,長時間身處大自然之中似乎令我們放下了很多本身的生活習慣,身心的連繫強了許多,心裏的感受也較容易轉化成身體行動的動力。我想那次是我最接近「原始」的一次。
過往的身體訓練讓我明白動力對我來說很重要。沒有動力,我沒法說服自己的身體繼續行動。在「推拉」/接觸即興練習中,我學會從同伴身上獲得讓身體行動的動力,有時是在回應同伴實實在在的推或拉,有時我會在自己的身體伸出無形的線扣着別人身上的一點,被別人牽引。在Routine中,也可在看見同伴成為了草原上奔跑的野馬時,去成為他身邊的風、樹或白兔仔。觀察同伴期間,我開放與任何人建立更強的關係, 讓他們影響我的動作的節奏、質感或心理行動(通常跟意象有關)。所以同伴對我很重要,透過觀察他們,我獲得動力,也幫助我改變我的身體,探索更多新領域。
最後要說分析和重構,這其實是我在訓練中花最多時間做的。基本上我每一刻都在分析我的身體,判斷是否符合每個階段的框架。對我來說,這些框架是Routine訓練的重點,因為透過遵守框架,我才會做出日常生活不會做的動作,然後才會看到日常生活不會聯想到的意象,才會釋放被日常生活困住的身體。有些階段比較容易產生意象,例如Jumping會令我變成青蛙、鳥類之類的小動物,而Crawling時的得永特別容易變成野獸,用頭攻擊我時把我變成犀牛互相攻擊。有些階段的框架則需要更細心仔細地遵守,例如Branches:我經常停留在分析動作的階段,因一不小心便會違反了框架,但偶爾也會變成發脾氣的人或千年樹妖。
明恩:
解放原始身體
除了free up身體本身外,在Routine的框架裡,覺察身體動作、意象、情感三者之間互相影響的關係,也是Routine裡相當重要的一環。
意象泛指在想象中看到畫面,既能是具象:例如一隻馬、一間屋;或抽象的:例如「桃紅色的空氣」;亦可以是感官想像:溫度、觸感。
意象與身體動作——兩者出現的先後順序會因應情況改變,練習者可透過探索純粹的動作(explore pure body movement),專住在身體的感知,不主動聯想,讓意象自然而然產生(亦可能不會產生)。或者,由先主動想像,意象出現後,再去透過身體動作回應。情緒、感受有機會伴隨意象出現。此時,練習者能選擇只是觀看它、讓它流過,亦能選擇讓該情緒、感受改變身體動作的dynamic。
分析 重構
Routine提供了數個開發身體的入口,讓練習者循著框架即興,認知自己身體的動作過程(How to move),以及了解身體每個能運動的部份(What to move)。前者是儘可能細緻地感知身體動作,由起點(Initiate Point)到終點(End Point),當中所運用、經過的肌肉、關節、骨胳(重量)。後者是清晰了解每個Body Parts(身體部位),既能將它們細分、拆開運用(isolation),亦能熟悉身體部位之間的連結(Connection)。
觀察 同伴
除了自身的探尋,留意整個group的狀態,以致體察同伴的狀態,都是Routine練習裡的要素。掘挖身體動作時,同伴的存在,俱備了重要的參考作用。同一框架裡,他人選擇的回應方式向自己的,分別何在?透過Adapt他人可見的身體動作,能夠打開自己相對陌生的領域,打破不自覺地重複的特定patern的慣性。另外,在專注在個人探尋時,留意同伴反應,是一種覺察力(awareness)的鍛鍊。眾人在空間的何處?整個group的氛圍如何?觀察同伴後,下一步便是決定要如何將自己有意識的行動加入整體當中,例如:引發衝突、或互相協調等等。
得永:
我們以一系列簡約而清晰的身體活動作為基礎原則,
發展出不停歇的郁動,
召喚、邀請着未知的想像,
在自身不同的身體形態之間,
在自身不同的力量之中,
想像會在剎那間降臨,然後馳騁,
身體也在馳騁。
我是浪花、
我是巨大的積雨雲、
我是獅子、
我是狂犬、
我是策馬騎士、
我是輪船上拋出的繩圈、
我是配備立體機動裝置的調查兵團、
有時候,身體甚至在慢慢構築成一個已經離自己很遠的記憶碎片
(小時候看過的某個漫畫場面)。
我在探索當中,
追隨自己的想像與身體,
暫別日常的身體活動模式,
享受屬於我和我身體的驚喜。
但是我必須去顧及平衡,
因為我身邊尚有同伴,
所以我並不是在建立一個封閉的想像,
我的想像必須有招納他人的空間,
我曾經讓他人成為自己想像的一部份,
我也試過讓自己融入他人的想像當中。
我也曾發覺,
自己在長久反覆的訓練、探索裏,
似乎會慢慢墮入某種重覆的慣性之中,
在進行某種身體活動時,
就會有某種偏好的節奏或力量,
發覺到後,我就會嘗試打破。